Q1:藏历新年有哪些风俗?
藏历腊月二十九晚上,吃完“古突”(面团里包裹着羊毛、羊绒、瓷漆片、辣椒、生肉、白色卵石等),还有传统的“驱鬼”仪式,大年三十清晨的那一碗“冠典”(煮的青稞酒);初一早上吃“切玛”;穿上藏袍到亲友家里拜年等都是传统的西藏特色风俗。
在拉萨,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树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在藏历年期间,藏区各地要演藏戏,还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和射箭等各种比赛活动。
2O14年藏历新年是春节之后,过完春节可以来一场西藏之旅,体验一下藏族风情的新年,感受天上西藏,扎西德勒!
Q2:藏历新年有哪些习俗
装扮与清扫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12月28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3、5、7、9等。
与火有关的准备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来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羔等,到 12月30日午前,各户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
与汉族部分相似之处
州内许多地区,由于临近汉族的农区,受其影响,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有新年年画和对联,但年画内容主要是藏族视为吉祥之物,狮子、龙、虎等,对联一般用藏文书写的吉祥祝词。
“古突”习俗
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驱逐恶魔
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其他习俗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 藏历年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驱鬼仪式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 藏历年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像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像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像奶子一样纯洁;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像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像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像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芙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 藏历年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藏历年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拜年活动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民间相传过年穿新衣有悦神的意思。 藏历年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后,成群结伙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唱歌、喝酒、谈笑。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人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Q3:你知道藏历新年是什么样子的
还珠格格第四部之再续前缘 先大致的介绍一下人物吧。。
小燕子
永琪
紫薇
尔康
晴儿
萧剑
艾泽轩—小燕子和永琪之子,小名南儿(不要P我)
艾梦纯—小燕子和永琪之女,小名纯儿
福霈东—紫薇和尔康之子,小名东儿
福芊雅—紫薇和尔康之女,小名柔柔
福芊荨—尔泰和塞娅子女
绵亿—永琪和知画之子
方维—晴儿和萧剑之子
大概的主要人物就在这里了,当然,还会添加一些新的人物,剧情的出现大家就可以知道了,不一一介绍了!
清朝,乾隆年间,云南大理。
这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冷,十二月初就下了第一场雪。在一座宅院之内,一群年轻相仿的孩子嘻嘻哈哈的玩耍着,好不热闹,屋内炉火旁
边,四个人正在商讨着什么……
“十八年了,你们真的想好了,要放弃这里的一切,回到那个地方吗?”坐在东边的男子开口着说,他虽然差不多五十多岁,但由于保养的很
好,看上去依然很精神。他是萧剑,也是方严。
“哥,我和永琪以经谈好了,皇……皇……老爷他病得很严重,我们想回去看看,不然,我和永琪一辈子都会活在自责当中”小燕子开口说道
,虽然过了十八年,但是小燕子这个称呼还是没有那么容易改过来,有些事情是刻在心里的心里。
“那,就你们两个人去吗?要不要带上南儿和纯儿”晴儿说道。
南儿是小燕子和永琪的儿子,当时都以为你小燕子会生女儿,和东儿指腹为婚,想不到小燕子居然生了个儿子。这下小燕子可急坏了,整天想
着上哪找个媳妇给紫薇。说起这个永琪为什么会当上大夫的,这可还要多谢小燕子。小燕子为了生个女儿,每天逼着永琪看书,有没有生女儿
的药方。永琪被缠得没有办法,就整天看医书,生女儿的药方是没有,救人的方法倒学到了不少,这不就成了艾神医了。幸好,皇天不负苦心
人,小燕子在一年后终于生下纯儿,这下可是名符其实了。
“嗯,上次皇……老爷,微服出巡到云南差不多有十年了,我说过我会瞒着天下人去看他,这么久了,我都没有去,真是不孝及了。”永琪难
过的低着头,心里想着乾隆就快西去,懊脑极了。小燕子明白永琪的痛苦,她自己又何尝不是。
屋子里安静下来,萧剑和晴儿都明白,那个老爷,在小燕子和永琪心里有着什么样的份量。也就不再多劝什么,就是叮嘱几句,要注意身体。
终于,终于到了B京。
B京远比洛阳繁华、复杂多了。永琪怕纯儿又会去凑什么热闹,所以直接把马车驾到了紫禁城外。小燕子和永琪站在紫禁城前面,呆呆的凝视
着那巍峨的皇宫。红色的高墙,紧闭的宫门,禁卫森严。他们要怎么进去呢?他们以经不再是以前的五阿哥和还珠格格。现在的皇宫以经是物
是人非。那些侍卫谁还会认得他们呢?
纯儿见永琪停下了马车,探个头出来,“爹,你不是说我们要进宫吗?干嘛不进去呀?杵在这干嘛”还没等永琪说话,纯儿就跳下车,准备走
进皇宫。侍卫拦住了纯儿:“大胆刁民,不知道这是皇宫吗?你也敢闯,不怕掉脑袋吗”
“我就是要进宫,你敢拦着我”说完便将挡在自己前面的侍卫给推开。
这一推可惊动了守城门的御林军。永琪又不能轻易出面。他是以经“死”了的人啊。早知道,他应该先去学士府和尔康商量一下怎么进宫,这
下被纯儿这么一搅和,事情又弄得不可收拾了。
南儿见妹妹被被包围住,用轻功一跳,便跃到纯儿身边“各位官爷,我妹妹今天第一天进京,不知道皇宫不能随便进,请多多包涵,我代她赔
不是了”南儿知道擅闯皇宫是死罪,即使他们是“皇亲国戚”但还没有认祖归宗,现在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老百姓闯皇宫是会杀头
的。
“哼,好大的胆子,连皇宫都敢闯,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哥哥,跟他们罗嗦什么呀,我们这次本来就是要进宫见皇上的呀”纯儿不由分说的,便把靠得最近的一个侍卫给打倒了。这下真是有理都说
不清了。永琪这下不得不出面了。但也只能是以他们父亲的身份来试图解围。
“南儿,纯儿住手。不得无礼。”说完便上前去阻止这场乱战。
小燕子也上前拉住纯儿,不让她再闯祸。小燕子虽然和纯儿一个个性,但是这皇宫他住了七年,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也做了些
不能做的事。
“各位官爷。小女有冒犯之处还请多见谅”永琪抱拳对侍卫们说。
这群侍卫还没有见过这么大胆的人,哪里听得进永琪的解释。“你们这群乱党,想进皇宫干什么。是不是白莲教的。想去刺杀皇上。”
“别和他们废话,统统抓起来,交娘娘发落”侍卫说完便将永琪、小燕子一干人等全部抓起来。(由于皇上病危,宫中大小事物暂时由皇后娘
娘代管)。这皇宫是进去了,但被当成是白莲教的人这样未免有点不够光彩。
尔康吩咐几个宫女给永琪他们送了衣服还有些食物过去。随后就来到了乾清宫参见皇上,皇上见尔康给自己使了个眼色,便让其他人全部都退下。待屋内只剩下尔康和皇上的时候。只见皇上神采奕奕的站了起来。
“尔康,是不是有他们的消息。快说”原来,这一切都是皇上和尔康使的计,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很想念永琪他们。想要他们回来,只有宫里出什么大事。而这件大事要怎么传到永琪耳边呢?那就必须要通过尔康了。所以他们两瞒着所有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演出了这场苦肉计。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这其中还有一件是永琪所不知道的,当初永琪随萧剑去云南找尔康,没有回来,所有人都以为皇上会对外宣称病逝。其实并不是,皇上还心心念念想以后能光明正大的见他们。只是声称,永琪因病重,需要去边疆找寻一个叫“紫游”神医。紫游故名思意。取之“自由”之谐音。久而久之,便所有人都以为五阿是真的病逝了。
“回皇阿玛,是的,他们昨儿个已经回宫了,由于五阿哥太担心皇上的病情,竟直接将马车驾到宫门口,被侍卫给拦下来,关押到大内监牢了。他们现在正在漱芳斋,皇阿玛可要现在就见他们。”尔康将所知之事全部禀报给皇上。
“先别急,朕还没有准备好。他们见到朕要是知道朕是装病的,会不会又回去云南了呢?”皇上始终还是担心着,好不容易把他们给骗回来了,可不要再出个什么差错,又把他们逼走了。
“皇阿玛,别担心,只要您继续演好这场戏,他们这辈子都会待在宫中了。”其实乾隆想他们回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也撑不了多少年,眼看自己膝下能继承大统的人寥寥无几。不是年纪太小,就是能力不够胜任,这才将心思又转到永琪头上。可怜的永琪,一心想着皇阿玛的病情。却不知道自己是这样被算计的。
“嗯,尔康,你派人把紫薇也接进宫。她如果知道小燕子回来了,肯定也很高兴的。而且可以帮帮朕”
“臣遵旨”
待尔康走后,皇上又继续躺上床上,这下他可没有刚才那样气定神闲了,虽然表面看不邮任何差异,但内心早以是翻腾不已。
荣王府
纯儿走进荣王府,她B京的家。看着这么大的房子,比景阳宫大多了。纯儿正在乱逛之际,见到知画进房间,正想过去和他套套近乎。待了这么久还没有和知画说过一句话呢。走到门口听见里面传出摔花瓶的声音。纯儿止步,偷偷的往里面看。知画正在砸着房间里所有能砸的东西,嘴巴里念念有词着。由于距离太远,又有摔东西的声音,实在是听不清她在讲什么。见里面没有什么动静,纯儿也只有走开了,看来这个知画不怎么好相处,还是有机会问问娘知画的事情吧。
尔康和紫薇带着东儿来到了荣王会。这会,荣王府刚布置好,时不时还传来阵阵油漆的味道。紫薇见小燕子还像二十几年前样的东窜下跳的,嘴里嘀咕着,这个灯笼没摆好,那个牌匾有点歪……跟本没有见到紫薇他们的到来
“小燕子,你要是再忽视我们的存在,我可就生气了”紫薇对着小燕子喊到
这时小燕子才回过头来见到他们三人。
“你们什么时候来的,都不通知我一声。我还给你们留了几个房间呢,快,我带你们来看看”小燕子见是紫薇他们,尤其高兴,说完就拉着紫薇往里走。
“小燕子,你别说是风就是雨啊,也让他们坐下歇会啊。虽说荣王府也装潢得差不多了,但也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清理的。要参观也等下次吧”永琪从书房走出来。以经回复身份的永琪穿着淡黄色长袍,比十八年前,多一份沧桑。
“呵呵,辗转了十八年,还是回来了。”尔康叹道,“来,东儿,快来见过王爷”
“臣福霈东参见王爷,福晋”东儿很知礼的上前参拜。
“好一个东儿,上次以经和你打过“交道”。比起你阿玛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永琪赞赏的说道。和小燕子在一起久了,不免沾了一点江湖气息。
“叫什么福晋啊,叫我姨娘就可以了,哎,永琪,到底是叫我姨娘,还是舅娘呀?”只有小燕子,可以问得出这样的问题,但是还真把其他几个人给难住了。顿时,在场所有的都笑得豪无顾及。
房间内的纯儿听见外面笑声,最不会错过热闹的她可不会就这么乖乖待房间不去瞧瞧。一出来就听见爹娘在夸东儿
“什么嘛,对仇人还这么好。”纯儿不高兴的走向众人中间
“爹、娘,他前两天才把我们关起来,你们忘记了”纯儿还记得那天东儿是怎么把他们关进大内监牢的,关进监牢还没关系,也不关个好点的,老鼠那么多。
“纯儿,不得无礼。他是紫薇姑姑的儿子福霈东,是你表哥,以后你们还会有更深一层的关系”纯儿没有细听永琪的言下之意,一心只想着这福霈东怎么可以那么讨爹娘欢心。
东儿见纯儿对自己的误会这么深。急忙解释道:“上次着实是身不由已,我也不清楚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事关皇上安慰,只有先那样做了。还请见谅”
“好了,好了。纯儿,娘是怎么教你的,做侠女要不拘小节。拿得起放得下,要头一颗,要命一条,士可杀不可辱……”还没等小燕子说完,纯儿就招降了。
只限娱乐!!!!!!!!!!!!
Q4:藏历新年有什么深刻含义
藏历新年跟春节一样, 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Q5:老照片:为什么清朝末年的雪域高原风情,充满神秘色彩呢?
行走在高原上的妇女。这一组记录清朝末年拉萨影像的老照片,由两位蒙古喇嘛拍摄于1900年和1901年。照片原本藏于俄国地理学会,后来被美国地理学会收购。我们现在还能看到100多年前雪域高原的真实面貌,真是难能可贵。
藏历二月二十九日传小召期间的拉萨街道。照片左上角飘扬着的是经幡,街道上人群拥挤。传小召又称默郎木小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重要的节庆之一,僧众将举行讲经、晒佛等佛事活动。
哲蚌寺全景照片。哲蚌寺是清末西藏人数最多的寺院,有7000位僧侣。1903年,到过拉萨的J·德尼可写道:“拉萨有众多寺庙和庵堂,周围环绕着花园,多条街道将城市连接起来,街上到处是小商店和私人住宅。城市自西向东延伸大约两英里,自北向南一英里。”
牧场上的家养牦牛和牧民。牦牛对青藏高原的牧民来说特别重要:首先出售牦牛和牦牛皮,可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其次,牦牛肉是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第三,牦牛是他们的运输和骑乘工具;第四,牦牛皮和牦牛身上的长毛,是他们做衣服和制作帐篷的材料。
从南面看到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清朝初年大规模扩建,成为举世瞩目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清朝时期,这里既是重大宗教场所,也是西藏的统治中心。
换一个角度看布达拉宫。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小编才知道布达拉宫又香又甜,为什么这么说呢?粉刷布达拉宫墙壁的涂料,加入了牛奶、白糖、蜂蜜以及藏红花,使其更具粘性,这一传统已持续300多年。
Q6: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活动(最好有服饰图片)
各少数民族习俗及服饰
各少数民族习俗及服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G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G,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G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G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G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G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G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T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G对T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G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G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G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G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G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G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G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G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G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G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fuwuba@qq.com@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gua567.com/n/4025.html